山城为菜农开通专属“背篓专线”地铁线,网友:太影响其他乘客了
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重庆地铁四号线石船站就已经有一群“特别的乘客”来了。
好多老人背着背篓,肩上扛着扁担,推着小车,快步走进地铁。背篓和小车里装的都是新鲜蔬菜,满满当当的。
这些老人通常凌晨四点就起床去地里摘菜,不管下不下雨都坚持,摘完菜还得走快一个小时的山路,最后搭地铁进城卖菜。
地铁上,两边的座位坐满了老人,他们有的静静地坐着,有的聊聊天儿,有的闭眼休息。身上带着浓浓的乡村气息,质朴又真诚。
他们腿间摆了背篓、扁担、小车和蔬菜,路过的年轻人想挤过去,一眼看去通道几乎没缝儿,眉头都皱起来了。
人不多还行,到了高峰期,这些大包小包确实给其他乘客造成麻烦。
有网友就说了公交和地铁高峰时间不该让乘客带这么大的东西,特别是卖菜的,影响别人出行。
网上有人吐槽菜农挑扁担上地铁的问题也不是第一次了,石船站甚至被戏称为“背篓专线”。
面对这些议论,重庆轨道交通公司很暖心地回应只要乘客带的东西三边加起来不超过两米,重量不超过二十公斤,都可以带上车,并没特别说不能带菜筐。
就是说,只要不是危险品,体积重量没超标都能带上地铁。
轨道交通公司对这些菜农很尊重,也重视他们的需求。
大部分菜农都是老人,他们不懂手机,赶不上时代潮流,也没别的赚钱路子,能做的就是种种菜,卖卖菜,用赚来的钱补贴家用。
这是一部分人的生活,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环。公共交通服务大家,自然不能忘了这些菜农。
有菜农笑着说“以前只能在村里卖菜,现在交通方便了,能进城卖,价格还高一两倍呢。”
他们的笑容特别朴实,真诚。
挑扁担卖菜是很多人小时候的回忆,承载着重庆的特色和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带着那份平凡的烟火气息。
为了方便这些菜农,地铁上还专门开了个“背篓专厢”。
每逢1号、4号、7号这几天的大集,菜农特别多,他们会先坐4号线,再换9号线去观音桥赶集。
石船站的开门时间也提前了,从原来的6点18分改成6点05分,好让菜农早点出发。
而且车站还特别配了一台大型落地安检机,加快安检速度,减轻他们的负担。
因为菜农们不太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报站声,“背篓专厢”的报站换成了重庆本地方言。
这条地铁很有温度,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对大家的关怀。
地铁的工作人员也经常主动帮忙,帮菜农扶东西、提行李。
菜农们能感受到浓浓的关心,见到工作人员就像邻居一样,亲切地打招呼。
地铁下来,菜农们开始找地方卖菜。以前他们背着扁担挨家挨户地走,或者费劲地找合适的位置,既不安全,也影响市容。
现在,政府特意给他们安排了免费的防空洞市场,让他们能安心摆摊卖菜。
市场里还有志愿者帮忙,准备了免费茶水给菜农和买菜的市民。
老人们大多没手机,也不会用手机支付,政府想得很周到,做了买菜券,买菜用买菜券付钱,卖完菜还能换成现金,这样老人们方便又安全,还防止收到假币。
社会在进步,科技不断更新,虽然这些老人有点跟不上,但社会没有忘记他们。
他们就像城市里一道慢节奏的风景,连接着过去和现代,让匆忙的人也能停一停,看一眼没有电子设备的生活。
菜农们在地铁上的笑声,市场里忙碌的身影,都展现出重庆独有的温暖。这里的人情味让城市像个家,推动着社会文明不断向前。
“山城的地铁,不只是放得下公文包,也能装得下扁担和背篓。”
这话,真有它的现实意义!
——完——